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挑戰,由臺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指導、曾文社區大學主辦的「氣候變遷下的水資源大挑戰」環境教育一日活動於114年5月16日圓滿舉行。本活動以「氣候變遷與水資源永續」為核心主題,帶領參者前往玉井天埔社區與曾文水庫實地學習,從坡地水土保持、農村永續發展到水庫治理,深入理解在極端氣候條件下,人與自然互動所面臨的課題與對應策略。

本次活動共吸引37位參與者,其中成人32位、孩童5位,參與對象涵蓋曾文社大工作人員、教師、學員、玉井社區居民及一般民眾,展現出跨年齡、跨身份對環境議題的高度關注與積極參與。

活動第一站來到「天埔沙田水土保持戶外教室」,一入園便遇見擁有翠綠外殼、模樣憨萌的台灣特有種「青山蝸牛」,牠棲息於中低海拔森林,為重要的環境指標物種,也為活動揭開了自然和諧的序幕。由社區導覽人員帶領參與者深入認識坡地保育工程,包括擋土牆、跌水、拋物線溝渠與草類固土功能等設施,並透過土壤沖蝕模擬解說,讓參與者認識極端降雨下土壤如何遭受沖刷,進一步理解水土保持在氣候極端化下的防災功能與重要性。

第二站走訪榮獲「全國環保模範社區特優獎」與「低碳社區」殊榮的天埔社區,以絲瓜為主題打造環境教育園區,讓參與者認識社區如何運用草生栽培、自製堆肥、生態引誘等友善農法實踐循環農業與低碳生活。更將絲瓜產業升級為六級產業化,成功將農業結合教育與創生,展現「農業即教材」的精神。
午餐時間,社區總幹事吳芳娥與志工團隊特別準備一場「在地食材綠色饗宴」,選用當地盛產的絲瓜、杏鮑菇與野菜入菜,料理兼具美味與永續精神。學員們自備環保餐具參與,身體力行減塑行動,在品嚐美食的同時也實踐綠色生活理念。

最後一站來到南部最重要的水資源樞紐——曾文水庫。由副工程師小廖與環境教師陳小姐帶領參與者進行生動的互動問答與導覽,說明水庫在灌溉、供水、防洪、發電、觀光與教育等多重功能的運作模式,並回顧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重大淤積災情,說明水庫如何以「攔、清、排」三大策略應對泥沙堆積,延長壽命、維持功能。
並實地參訪防洪隧道出水口、觀景樓與邊坡整治工程,了解防淤設施如何透過創新工程工法(如象鼻鋼管)進行底層渾水排放,實現「蓄清排渾」的調控目標,有效減少人工抽砂成本,兼顧水庫永續與安全管理。

曾文社區大學主任黃瓊恩表示:「極端氣候下的水資源問題,不再只是環境新聞上的一行標題,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正在面對的現實。」,透過此次實地參訪,參與者親身走進臺灣蓄水量第一的曾文水庫與低碳模範的天埔社區,從土地、產業到政策的層面,全方位理解氣候變遷對水資源與生活的深刻影響。並強調:「每一滴水,不只是自然的產物,更是氣候與人類共生的證明。我們期待從『認識』出發,走向『實踐』,為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盡一份心力。」
本次活動從坡地水保、農村永續到水庫治理,串連起氣候調適的三大核心場域,不僅讓參與者從「看見問題」走向「理解成因」,更引發思考與行動,強化社區與公民在氣候行動中的參與能量,共同為守護水資源與未來環境邁出具體而踏實的一步。
氣候變遷下的水資源大挑戰
指導單位:臺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主辦單位:臺南市曾文社區大學(財團法人真理大學)
協辦單位:臺南市曾文大學城發展協會、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